全部活動

總網頁檢視次數

2019年3月15日星期五

20190315 梅花→紅雲村→三陽仙→大橋 (二)


D7 (15/3)  紅光村→紅雲村→三陽仙→通天蘿→官止亭→大橋 (二) 

下半程,從乳坪公路紅光村右轉 縣道X357,先經藍關亭一個農場,不遠是紅雲村仰止亭,再前進可抵心韓亭、三陽仙,烏鶉嶺古道而至大橋鎮。

下半程的騎行路綫 

從乳坪公路紅光村右轉 縣道X357,騎行2km到這個路口(右轉核桃村)。左轉紅光村的路牌,具誤導性,我現在的方向是從紅光村來到這處,再前往就是紅雲村了。 


路口的問路碑,主路是X357往紅雲村,支路右轉上核桃山村


前行幾十米就到這個藍關亭家庭農場。我在2017年曾經過這裹,還沒有看見這家農場。  


藍關亭位於紅雲嶺北幾公里的天頂殼山坳的位置,1986年文物普查時,藍關亭還有四面牆腳,1986年後被人拆除殆盡,只留下西邊一口的天然水井。西京古道白牛坪 (就是這一段X357紅雲村一帶)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間,興起崇韓熱,將韓愈的詩句「雲橫秦嶺家何在?雪擁藍關馬不前!」的藍關與藍關亭扯上關係。又將清代興建的古涼亭,分別命名為「仰止亭」和「心韓亭」。將白牛坪路段稱為「文公路」。其實詩句中的藍關是指藍田關,藍田關為古都長安(西安)東南的門戶,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。
韓愈一生砍坷,3父母已亡,撫養他的兄長在韓愈12歲時亦辭世。36因上書《論天旱人饑狀》,被貶官連州。52歲的韓愈,因諫阻唐憲宗迎佛骨,作《諫迎佛骨表》。憲宗聞之大怒,將處以極刑,承相裴度求晴,免得一死,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。更可悲的12歲女兒途中死於驛站。雲橫秦嶺家何在?韓愈被貶,帶罪之身不可住在長安。雪擁藍關馬不前!馬不前,其實是人不願前。

白牛坪的「文公路」就是現時X357紅雲村一帶,圖為「文公路」旁的「仰止亭」。


「仰止亭」


「仰止亭」旁的 西京古道 路碑

「仰止亭」

門廊上的「仰止亭」

「仰止亭」的另一面入口 

門聯
右聯「聊且停驂明月掩映懷始適」,左聯「偶爾托足清風堪挹意恬然」


「仰止亭」

西京古道簡介 


亭內的碑文 「仰前須趕急,止後莫延遲」
亭者,停也。道路所舍,可以停驂而息駕也。昔衛太守鑿山通路,列亭置郵,以利行人,由來舊矣。我鄉白牛坪大路,上通兩湖,下通百粤,來者來,往者往,熙攘交錯,累如貫珠,路屬通衢,多歷年所。但自藍關亭以至猴子嶺,相去二十餘裏,沿途一帶,惟有崇山峻嶺而無茂林修竹,每值暴雨狂風無躲避,炎天赤日没遮攔,亭之建也,不綦亟歟!無如功成(工程)浩大,費用繁多,前人以一人之力而作之者,今人不能以一人之力而成之也。因爲之開簿捐寫,借善信之傾地,共勷厥事,鳩良工而搆造,咸作其勤,不求華麗以壯觀,惟异鞏固而耐久。雖屬集腋亦可成裘,兹幸工成告竣後,表其額而顔之曰仰止亭。夫仰者,何有可仰?而景仰也;止者,何知所止?而於止也。來往高士,或亦怡然安逸,適意寬問,而有把襖臨風之快也乎!則是舉也,謂之繼前哲也可,謂之重(種)福田也亦可,是爲序。

「仰止亭」旁的小路,可通往核桃山村  


白牛坪的「文公路」(X357),向前1km就是紅雲村


「仰止亭」附近的 南國賞雪山莊 也成歷史 


紅雲村岔口,左往乳坪公路,右往可達猴子嶺古道的心韓亭、三陽仙,烏鶉嶺古道的官止亭和通天籮等 


紅雲村岔口右轉不遠,就見這路牌,0.5km的西京古道就是往心韓亭 


往心韓亭的路口,循小路中央的綠線走就是 


指路牌 


簡介 


圖右的山坳就是心韓亭的位置 




心韓亭 

心韓亭後的猴子嶺古道,古道下入口可連接五里橋古道到大橋鎮,2017年走過猴子嶺古道,所以今次旅程不再前往。


心韓亭前的樹 「欏木石楠」

 「欏木石楠」

心韓亭簡介




門額上的三個大字「心韓亭」


「心韓亭」亭內横樑

碑文 猴子嶺石亭叙

碑文 猴子嶺石亭叙 


碑文  施茶


遠處山頭的 三陽仙觀景亭


三陽仙 山門 


三陽仙 望去 大橋鎮 方向


三陽仙  


三陽仙洞記

三陽仙入口

岩中廟  三陽仙   




三陽仙
x


三陽仙 回望洞口


三陽仙 


三陽仙 是崇拜  契娭生日 (觀音誔)





神位 


三陽仙的周邊山頭 


三陽仙往通天籮 500米 (實際700多米),中途300米是西京古道之一烏鶉嶺古道入口。往南嶺15km


通天籮門票 


通天籮,小路直入。時間不夠拍照算了。 

回走300米到烏鶉嶺古道入口


烏鶉嶺古道 


烏鶉嶺古道 古碑





古碑


烏鶉嶺古道 



烏鶉嶺古道 

從上而下走過了烏鶉嶺古道的三分二路,到了「官止亭」


古亭「官止亭」


「官止亭」


門額的三個大字「官止亭」


修路碑破了




「立業旋茶」碑


近門的碑 

亭內牆上的碑文,兩旁對聯,左聯: 「來往當思路」; 右聯: 「挑負肩宜息」


右聯: 挑負肩宜息

左聯:來往路當思

烏鶉嶺古道的下入口


從下入口到大橋鎮的觀瀾書院,約2km多些。來到時 有村民在書院內正進行奠祭,所以沒有進內參觀 


觀瀾書院  


觀瀾書院 碑記 


觀瀾書院 


觀瀾書院建於清乾隆五十八年(公元1793年),距今二百多年。書院座落在大橋河畔,正門前方一覽滔滔奔流的大橋河水,波濤後浪推前浪,波瀾起伏,滚滚向前,故取名觀瀾。書院建築共分四進:一進拱秀門,門樓築成風火墻式,門上方用磚砌成菱形和方形墻欞,携拱秀門三字;拱秀門後面是紫微門。二進觀瀾門,三進明德堂,四進資深堂。

觀瀾書院內部的相片是 2017年 拍攝的


觀瀾書院  2017年 拍攝的


觀瀾書院  2017年 拍攝的


觀瀾書院  2017年 拍攝的


觀瀾書院  2017年 拍攝的


觀瀾書院  2017年 拍攝的


通濟橋,建於明朝正德七年(公元1512年),清乾隆二十六年(公元1761年)被水冲毁,二十九年(公元1764年)重建。大橋鎮因此橋而得名。

通濟橋 

三森莊園 住宿

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