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部活動

總網頁檢視次數

2012年3月5日星期一

騎行柬埔寨 D9_2 吳哥王城

20120305 (D9)
吳哥城四周環以略呈長方形的城牆,城外有護城河。東、南、西、北四面各有一城門,向東的方向,除了東城門外,由鬥象台對開往茶膠寺的途中,另建有勝利門,是為了立戰功歸城的軍隊所開的。城門均為塔樓門,其上築有巨大的四面佛像,其下橫跨護城河的大石橋上,裝飾有七頭蛇那迦石雕。但諸門毀損嚴重,門上的四面佛頭大都丟失。現經修復後,南門較為完整,下圖為南城門。


地圖上可見吳哥王城內正中央有巴戎寺、左邊有巴芳寺、鬥象台、癲王台,右邊有十二生肖塔
從吳哥窟向北走1.5公里就到吳哥王城南面城門出入口


城南門大橋上兩旁豎立著阿修羅拉著蛇身(頭)和神仙拉著蛇身(尾)的彫像,是乳海翻騰的情節




 蛇神那迦


南城門內側
[巴戎寺 Bayon]

巴戎寺坐落於吳哥王城之中心,其回廊東西長160公尺、南北長140公尺;回廊上方原本有木造之屋頂,由於年久失修,目前只剩下斷垣殘壁及巨大之石柱。

巴戎寺共分有三層,下兩層為正方形,外側廊壁雕刻故事性浮雕;頂層為圓形,樹立佛塔。49座佛塔均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,佛像為典型高棉人面容,據說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闍耶跋摩七世的面容。佛像臉帶安詳的微笑,這就是令吳哥窟蜚聲世界的高棉的微笑。穿行在眾多佛塔間,身處任何一個角落,都會發現有帶笑的眼睛注視著你的一舉一動。

闍耶跋摩七世是真臘民族英雄,將吳哥城從暹羅人手中光復,於(1180-1215年)修建巴戎寺,混合了佛教和婆羅門教的風格闍耶跋摩七世本人信奉佛教,但是國民多信婆羅門教,因此巴戎寺 就在二者之間取平衡,主體架構採用婆羅門教寺廟的三層結構,但是用四面佛取代了通常婆羅門教寺廟的高塔。

有人說巴戎寺的四面佛是四面神不是佛,是婆羅門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梵天。其實巴戎寺的四面佛是宗教藝術創作,闍耶跋摩七世本人信奉佛教,但是國民多信婆羅門教,因此巴戎寺的建造就在二者之間取平衡,主體架構採用婆羅門教寺廟的三層結構,將梵天的四方位有白鬍鬚的面部形象,改為闍耶跋摩七世本人自己的面部形象。由於佛教也將梵天吸納為護法神之一,在南傳佛教的東南亞,尤其泰國,得到很大的發揮,華人稱之為四面佛。因此你想怎樣稱呼都附笑談中。

四面佛的四臉代表了喜怒哀樂,在佛教講的四無量心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。即慈,是予樂;悲,是拔苦;喜,是歡喜;捨,是解脫。而其中喜和樂的差別在於,樂是在五塵中所生的快樂,而喜是在法塵中所生的喜悅。

進入吳哥王城,沿路走到王城中央就到巴戎寺


巴戎寺的招牌

巴戎寺在闍耶跋摩七世去世時尚未完成,很多廊柱、牆壁尚未裝飾。另有說法是:回廊上方原本皆有木造之屋頂,由於年久失修,只剩下斷垣殘壁及巨大之石柱。但這說法有疑點,因吳哥的寺院都是全石結構的。






最上層的平台,可清楚看到頭頂上的蓮花

塔頂是四面佛,據說是闍耶跋摩七世本人的面貌

底層浮雕從東門開始順時針行進,看到的分別是:「出征占婆林迦崇拜、水戰、水上生活、贏得勝利、鬥雞和下棋、軍隊、內戰、大魚吞羊、勝利遊行、馬戲團、占婆人洗劫吳哥 」





離開巴戎寺就見左邊有一間寺 Wat Preah Ngok 

[巴芳寺 Baphuon]


巴芳寺位於一座高地基上,是座的聖所,它象徵山。一座 425X125 座寺 入口一高於地面的沙岩通道 200 形成一座通往主宇的。通道由三排矮石柱支

建在一的矩形沙岩基底上,的建造尺寸相同。一、二、三圍都有沙岩廊廳環繞,巴芳寺是第一和中央石塔一起出的建築。庭院兩間十字形藏經閣 經閣有四座藏經閣原先由一高於地面的通道相,通道下有低矮的石柱支


通往主宇的樑,是一座高於地面的沙岩通道,長200






入口一高於地面的沙岩通道 200 米,通往主宇。兩旁放置很多由法國考古人員編號的石頭,重修宇,由於法國在1972年被迫撤離東南亞,連考古人員都撤離,圖則資料都失踪,因此有編號的石塊不知何日才放回原位置。

200米通道盡頭緊接著主建築物




迥廊的浮彫

浮雕的主或取材自印度史《摩多》和《摩衍那》又或是描高棉人的日常,有不少原始森林里的狩獵場

第四層的平台

建在一的矩形沙岩基底上

第四層的平台俯望

第五層正在維修,不准登上
在第四層平台俯望 200米長的入口橋樑





巴芳寺後面(西)有路通往右鄰的空中宮殿

空中宮殿 Phimeanakas 有一條梯級連接地上與宮殿


附近的建築物


圍牆被樹木破壞





鬥象台牆身的浮彫


鬥象台


鬥象台

鬥象台


鬥象台

十二生肖塔  
十二生肖塔

吳哥王城東面的勝利門,是為了立戰功歸城的軍隊所開的。

周圍堆放有編號的石塊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